2006年8月4日,星期五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三版:世相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24小时不眨眼 24小时不断警
义乌警方一心一意当好老百姓的“保护神”
本报通讯员 陈正明 本报记者 蒋东晓

  义乌拥有全球最大的市场。义乌的发展靠市场,市场的发展靠人气,人气的形成靠和谐、靠平安。如今,良好的治安环境已成为义乌市的又一块“金字招牌”。新加坡客商梁先生是东南亚一带颇具实力的企业家,他说,出门在外,最主要的是安全,义乌市场让他有安全感,所以他乐意在义乌投资。他称赞义乌市警方是老百姓的“保护神”。
  面对迅猛发展的城市,要对170万人口进行治安管理,义乌市委常委、公安局长黄宝坤认为光靠民警队伍远远不够。最根本的是要在服务市场发展的大局中不断创新工作机制,摸索一条具有义乌特色、超前新颖的管理模式。人多事多,客观上造成了义乌治安情况复杂。2005年,义乌市公安局指挥中心接警数量达73.8万起,位居全省各市县之首。去年10月,该市被公安部授权允许办理外国人签证和居留许可,这在全国的县级城市中没有先例。该市去年共办理外国人签证和居留许可5万人次,办证数量列杭州、宁波之后,居全省第三位。
  义乌市江东街道居住着3000多外商和14万外来建设者。近日,记者在鸡鸣山社区警务室看到,一名外国商人刚办完租房登记,又有一名外省青年前来咨询如何开租房证明。接待的值班民警笑脸相迎,让人感到宾至如归。戴着红袖章的保加利亚小伙子阿玛尔告诉记者,他是社区的第一批巡逻队员,现在已经会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出那句巡逻队的口号:“社区是我家,平安靠大家”。
  推行外来人口本地化管理,实行劳动、计生、公安、卫生四大体系社会化委托式管理模式,在义乌已经实行多年。最近又率先推出外来人口中“远程申报”和暂住证3年有效免签证等措施,这种顺应时势的管理服务模式,使义乌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容纳外来人口。让外地人和义乌人一起生活,让外地人参与社会治安管理,是义乌市建设和谐社会的一种尝试。
  义乌警方还在全市建起了108个治安岗亭,每个岗亭配备4名保安通宵执勤。白天,民警和武警联勤巡逻,夜间,则有1000多名民警和协警组成巡逻队,穿行在街头巷尾。去年3月,义乌市还组建了巡逻防控警察大队,共有民警94人、协警868人。一个县级市拥有这样的巡逻队伍,在省内独一无二。
  在市委、市政府的支持下,义乌市警方推出了城市社会治安动态监控系统的“建设规划“。根据这一规划,义乌从去年起计划用5年的时间,投资1.39亿元建成数千个监控点,加上原有的道路监控、智能卡点等资源,使动态监控这个高科技的“编外警察”,基本覆盖义乌的整个社会面,做到“24小时不眨眼”、“24小时不断警”,形成“空中有监控、地面有巡逻、路上有卡点、社区有联防、室内有技防”的立体复合型防控体系。
  2004年10月,该系统正式启动建设。北苑派出所作为试点,由街道出资350万元,在辖区48个主要道路出入口、重点部位安装了监控探头。据介绍,北苑监控中心共有32人,8个人一个班,四班三运转,共安装探头93个,平均每人分管12个。每当夜幕降临,一个个监控探头下面成了车主们的“最佳车位”。整个义乌市,仅政府投资建设的监控探头就有2000多个,相当于2000多名全天候执勤的民警,牢牢盯着街面的情况,时刻守护着城市的平安。
  黄宝坤局长告诉记者,义乌良好的治安环境,和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分不开。义乌市委、市政府一贯认为,经济发展越快,社会的和谐稳定越重要。没有稳定就没有发展,抓稳定就是抓发展。少一个工程过几年资金宽裕了可以再搞,而平安建设绝不能拖,花钱买平安值得。因此,“党政牵头,公安为主,全民参与,齐抓共管”的综治格局形成了。每月乡镇、街道、部门的工作例会上,“维护平安稳定”成了必谈的话题;每个季度五大班子领导都要参加治安大检查;人大、政协近年来的一号议案、提案,主题都是“平安”;市财政每年全额保证公安经费。
  2005年,义乌在全市人均GDP增长400美元、外来人口总数递增9.9%、机动车辆净增2万辆的情况下,全市社会治安形势总体良好,刑事发案总量近3年首次实现回落,下降2.07 %.,城区发案下降15.6%,群众对义乌社会治安的满意率高达98.6%。省委常委、公安厅长王辉忠评价说,浙江的治安工作出现过全国闻名的老典型“枫桥经验”,面对现在复杂、开放的新形势,义乌能多年保持刑事发案稳中有降、无重特大安全事故、无恶性群体性事件,群众有安全感,群众满意度高,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“枫桥经验”的创新与发展。